那天做小面包,本来只是我和我儿子Tom都嘴馋了。我刚把围裙系上,儿子 Tom 已经像只闻到动静的小松鼠一样,从客厅一路蹦跶到厨房门口,然后开始围着我转。
我一边揉面一边想,果然天底下的孩子都喜欢吃甜食吗?为了不让他一直在地上“绕圈圈”,我干脆把他的宝宝椅搬到了料理台旁边,把他抱上去坐着,乖乖的等着我的投喂。我想他那亮亮的眼睛,和在椅子下面晃来晃去的脚丫子,都在述说着他的兴奋吧。
我把草莓酱罐头拧开,正打算舀一勺时候,Tom 嘴里哼着的英文儿歌突然拐了个奇怪的弯。
“Red~~~ red~~~ ‘ze’ 是红色!”他特别强调那个“ze”,好像自己发音准确到 BBC 都要请他去当主持人。
我愣了一下,忍不住笑出声来——谁家小孩儿是一边唱儿歌一边给妈妈上中英双语课的?前几天好友的孩子还在突然冒一句:“妈妈你知道霸王龙怎么叫吗”;我们家的是突然在烘焙现场开双语课堂。
不过他这一句“红色”,倒是提醒了我。我看着那罐草莓酱,突然觉得今天的小面包,好像不能只有草莓味。不然怎么配得上我儿子突然觉醒的“色彩指认技能”?还是中文版。
于是我又从橱柜里翻出了之前买但一直没派上用场的抹茶酱。果然 Tom 的眼睛立刻亮了,比草莓酱亮三倍。他伸出手指,啪地一下指着那罐抹茶酱:“‘ze’!是绿色!”最后他还指着面团说:“mommy,this is white!白色!”
好家伙,又上课了,而且还是主动加课的那种。我那一瞬间突然感受到一种微妙的母爱动机——我不是在做小面包,我是在配合他完成一堂色彩认知实践课。
不过说实话,Tom 最近的语言小爆发,我想我是大概知道背后原因的。自从我们发现他对中文还是有点感兴趣,就让他开始上 LingoAce 的线上中文课。再之后他就像开了瓶盖的小苏打水,一拔就开始往外冒泡。这孩子以前中文能听懂但懒得说,现在倒好,天天在家里给我来各种“妈妈 ze 是什么颜色”。看着他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又觉得好笑,又觉得心里松了口气。
毕竟在国外带娃,最怕的就是孩子中文断档。我之前天天焦虑他以后和他在国内的婆婆爷爷是不是通过我的翻译来对话。结果上了几周中文课后,现在他总是能时不时的蹦出更多的中文字词,混合着英文来表达,这一点点小进步都让我和他外婆视频的时候感动得眼泪像关不紧的水龙头。
好了,回到烘焙现场。我把草莓酱涂在一团面包胚上,又把抹茶酱涂在另一团上。Tom 在旁边非常专业地观摩,全程嘴巴没停过:“这个红色!这个绿色!这个 yummyyyyy!”
等我把面包放进烤箱,Tom 已经开心到不行。他的小手趴在烤箱玻璃上,眼睛盯着那两排逐渐蓬松的小面包,嘴里念念有词:“红色,绿色……红色,绿色……”听上去像在背交通灯的组合。
烤箱 ding 的一声响起,他立刻转头看我,像在宣布一个重大决定:“mommy,我要 green 的!”
好家伙,抹茶派。我把小面包端出来,吹凉一点递给他。他咬一口立刻咧嘴:“delicious!绿色!”然后他盯着红色那颗,迟疑了一秒,补了一句:“红色also!。”——感情是要颜色全收。
我突然觉得我今天做的不是小面包,是自研教具。孩子吃的是面包,吸收的是色彩概念,顺带把中文也复习了。看着他一边吃一边自言自语地重复“绿色 green,红色 red”,我突然意识到一个真相:
孩子学习语言,从来不是坐在桌子前翻书那么死板的。有时候是他坐在宝宝椅上看你做小面包;有时候是他一边吃一边对颜色念念有词;有时候是他在 LingoAce 上课时跟老师比划得兴高采烈。语言就是这样,在各种看似毫无关联的小事里慢慢发生了。
那天晚上我收拾厨房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件事——等 Tom 再大一点,也许他会跟我一起真正动手做小面包。也许会边做边用中文告诉我:“妈妈,我要绿色的,那个是抹茶!”到时候,我大概会一边揉面一边感动得不行。
毕竟,孩子能一边快乐上课、一边自然张口说中文、一边在厨房里乱指颜色,我的焦虑就少一点,他的世界就多一点。而我做的小面包——红色也好、绿色也好,都成了他成长过程里最甜的见证。
我一边揉面一边想,果然天底下的孩子都喜欢吃甜食吗?为了不让他一直在地上“绕圈圈”,我干脆把他的宝宝椅搬到了料理台旁边,把他抱上去坐着,乖乖的等着我的投喂。我想他那亮亮的眼睛,和在椅子下面晃来晃去的脚丫子,都在述说着他的兴奋吧。
我把草莓酱罐头拧开,正打算舀一勺时候,Tom 嘴里哼着的英文儿歌突然拐了个奇怪的弯。
“Red~~~ red~~~ ‘ze’ 是红色!”他特别强调那个“ze”,好像自己发音准确到 BBC 都要请他去当主持人。
我愣了一下,忍不住笑出声来——谁家小孩儿是一边唱儿歌一边给妈妈上中英双语课的?前几天好友的孩子还在突然冒一句:“妈妈你知道霸王龙怎么叫吗”;我们家的是突然在烘焙现场开双语课堂。
不过他这一句“红色”,倒是提醒了我。我看着那罐草莓酱,突然觉得今天的小面包,好像不能只有草莓味。不然怎么配得上我儿子突然觉醒的“色彩指认技能”?还是中文版。
于是我又从橱柜里翻出了之前买但一直没派上用场的抹茶酱。果然 Tom 的眼睛立刻亮了,比草莓酱亮三倍。他伸出手指,啪地一下指着那罐抹茶酱:“‘ze’!是绿色!”最后他还指着面团说:“mommy,this is white!白色!”
好家伙,又上课了,而且还是主动加课的那种。我那一瞬间突然感受到一种微妙的母爱动机——我不是在做小面包,我是在配合他完成一堂色彩认知实践课。
不过说实话,Tom 最近的语言小爆发,我想我是大概知道背后原因的。自从我们发现他对中文还是有点感兴趣,就让他开始上 LingoAce 的线上中文课。再之后他就像开了瓶盖的小苏打水,一拔就开始往外冒泡。这孩子以前中文能听懂但懒得说,现在倒好,天天在家里给我来各种“妈妈 ze 是什么颜色”。看着他一本正经的样子,我又觉得好笑,又觉得心里松了口气。
毕竟在国外带娃,最怕的就是孩子中文断档。我之前天天焦虑他以后和他在国内的婆婆爷爷是不是通过我的翻译来对话。结果上了几周中文课后,现在他总是能时不时的蹦出更多的中文字词,混合着英文来表达,这一点点小进步都让我和他外婆视频的时候感动得眼泪像关不紧的水龙头。
好了,回到烘焙现场。我把草莓酱涂在一团面包胚上,又把抹茶酱涂在另一团上。Tom 在旁边非常专业地观摩,全程嘴巴没停过:“这个红色!这个绿色!这个 yummyyyyy!”
等我把面包放进烤箱,Tom 已经开心到不行。他的小手趴在烤箱玻璃上,眼睛盯着那两排逐渐蓬松的小面包,嘴里念念有词:“红色,绿色……红色,绿色……”听上去像在背交通灯的组合。
烤箱 ding 的一声响起,他立刻转头看我,像在宣布一个重大决定:“mommy,我要 green 的!”
好家伙,抹茶派。我把小面包端出来,吹凉一点递给他。他咬一口立刻咧嘴:“delicious!绿色!”然后他盯着红色那颗,迟疑了一秒,补了一句:“红色also!。”——感情是要颜色全收。
我突然觉得我今天做的不是小面包,是自研教具。孩子吃的是面包,吸收的是色彩概念,顺带把中文也复习了。看着他一边吃一边自言自语地重复“绿色 green,红色 red”,我突然意识到一个真相:
孩子学习语言,从来不是坐在桌子前翻书那么死板的。有时候是他坐在宝宝椅上看你做小面包;有时候是他一边吃一边对颜色念念有词;有时候是他在 LingoAce 上课时跟老师比划得兴高采烈。语言就是这样,在各种看似毫无关联的小事里慢慢发生了。
那天晚上我收拾厨房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件事——等 Tom 再大一点,也许他会跟我一起真正动手做小面包。也许会边做边用中文告诉我:“妈妈,我要绿色的,那个是抹茶!”到时候,我大概会一边揉面一边感动得不行。
毕竟,孩子能一边快乐上课、一边自然张口说中文、一边在厨房里乱指颜色,我的焦虑就少一点,他的世界就多一点。而我做的小面包——红色也好、绿色也好,都成了他成长过程里最甜的见证。